其它的人也就看的时候,说百般好,百般夸的。
然后,悟性低的就想不到那一层上去。
几个书院的院长们都傻了眼,“林大人,您经常拉我们一起读文章啊,我们哪知道是谁写的?以为是您的哪个得意门生的大作呢,您做事情这么含蓄的,我们悟性它不够啊……”
林翰林点头,“嗯,悟性不够,办书院比人家差点也是正常的。”
顿时,几个人被怼得说不出话来。
这脸送上来打的,生疼生疼的。
这哪里是来找公道的,这是来找虐的啊!
想想,又不服气。
开始打听,“那这个状元郎朝廷如何安排的,是不是先在翰林院干两年,再外放的?”
林翰林回,“我也想,但皇上应该不会这么想,杜正砚也不会这么想……”
有两年与外甥独处的机会,增进感情的机会,何乐而不为?
翰林是个好地方,读书人的向往之地。
里面多得是当代大儒,专门修书撰史,起草诏书,为皇室成员侍读,担任科举考官,等等。说起来好像没啥,但翰林院几乎相当于皇帝的秘书处,有“天子私人”之称,最重要的,是可以时不时的见到皇上。
这年头,想要前程好,最重要的就是要引起皇上的注意。
只要得到皇上的认可,一夜之间草鸡变凤凰,也不是不可能。
所以翰林院的学士,始终是社会中地位最高的士人群体,集中了当时知识分子中的精英,社会地位优越。
说到这里,如果你还是对翰林没有个具体的印象,那我们就找几个代表人物。
比如唐朝的李白、杜甫、张九龄、白居易。
比如宋朝的苏轼、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
比如明朝的宋濂、方孝孺、张居正。
比如晚清的曾国藩、李鸿章,等等。
他们都是翰林中人。
入选翰林院被称为“点翰林”,是非常荣耀的事情。翰林学士不仅致力于文化学术事业的传承,更踊跃参与政治,议论朝政。
由科举至翰林,由翰林而朝臣,是科举时代士大夫的人生理想,是儒家学说中“达则兼济天下”的具现。
所以,历代的状元、榜眼、探花这类的人物,大都会被分配到翰林院去。
院长乙道,“杜正砚不这么想,关他什么事?他一个户部侍郎,还能管到状元的分配之事?杜正砚这个状元爹都是捡来的,他有啥权利管?”
院长丙,“说起来,我真觉得杜正砚走了狗屎运,以前好好的读书人也是有文化的,后面当起了吏部侍郎,成了皇上身边红人,就变得面目可憎,亏他当初还是状元呢,现在怕是大字都不识一个了,市侩,权谋,垃圾,最关键的是,当初也是京海书院出来的……”
院长甲嫌弃他们多话,“你们羡慕人家杜正砚就直说,扯这么多,这天下掉下来的状元儿子,有谁不想要的?除非是个傻子!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