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多文学
  1. 多多文学
  2. 耽美小说
  3. 辅导夫君考状元
  4. 35、大有可为
设置

35、大有可为(1 / 2)


人老了就容易念旧,一念旧就容易冲动。

原本是私人游湖,想要喝点酒、做首诗,可在认出曾夫子,又弄明白学童在播种着大明长治久安的希望之后,杨秋池就无心山水了。游山玩水的机会多得很,青史留名的机会打着灯笼都找不着。

文人,对扬名的渴望是深入到骨子里的,哪怕高蹈的隐士也不能免俗,更何况这些官场中打滚的士大夫。

于是,游湖变成了观风社学。虽然杨秋池、陈鹏等都没有穿官袍,但是这种非正式的探访更容易表现出朝廷重视文教、鼓励民间向学之风。

平平无奇的鉴湖社学行将倒闭,可是转眼之间得到了督学的青睐,不仅是面子,里子也要过得去。陈鹏在简单了解社学的情况后,当即表示,鉴湖社学即可转为“财政全额拨款”。曾夫子的职业生涯顿时有了保障。

如此一大堆人聚在一起,督学和知县到来的事情自然瞒不住。学童们浇水很久也不觉得累,又是兴奋地一溜小跑,迅速将消息传开了。于是,里长和附近的乡绅、百姓也都聚集过来。至于谁谁被督学大人考校过,谁谁得到了督学大人的夸奖,类似的话题立即成了很多人的谈资。

明明杨秋池只考校了解鉴和肖平,可是在传递一番之后,立即多了好几个学童的名字。

“儿子遇到贵人了!以后会有大出息!”学童的家长都与有荣焉。

解鉴的父亲最近小生意做得并不好,今天早早地回家了,坐在家中与自家娘子聊起儿子,都不由叹气。儿子最初说县尊可能来视学甚至考校他,一家人都很高兴。谁想到没多久,儿子就阴沉着脸不说话了。他和娘子都不敢多问,只觉得儿子在社学中并不如意。过了几日,儿子又高兴起来,只是晒黑了不少,经常把自家的茶水带到社学。夫妻两人看了之后,只觉得有些奇怪。刚刚听人谈起,说督学和县尊来社学了,他便随众人前来。到了之后,他听说督学大人亲自考校了他儿子,并且着实夸奖了一番。解鉴的父亲顿时激动起来,不断向邻里念叨。

熊乡绅也赶过来了。作为鉴湖社学的“大股东”,社学得了督学和知县的夸奖,他应该高兴才对。可是,前几天他的孙子刚刚转到文峰书院去,错过了给督学和知县留下好印象的良机,让他痛悔万分。

杨秋池和陈鹏开起了“现场办公会”。

杨秋池没有拿架子。在百姓面前,他的样子往往是仁慈长者。他叹道:“这些都是诚斋先生、胡少师、解学士的族亲、乡里啊!”

杨秋池所说的胡少师是建文二年的状元胡广,官至文渊阁大学士,明朝第一个得赐谥号的文臣,被追赠太子少师。他和杨万里、解缙一样,都是吉水县人,也是吉水县百姓心中的骄傲。所以,当杨秋池提起这三人,哪怕是没有读过书的百姓,也有了由衷的自豪感,自然觉得杨秋池这个朝廷大员很亲民。

陈鹏和曾夫子不说话,其他人都不敢随意插嘴,一个个看着杨秋池,十分热切。读书和科举是老百姓十分重视的事情。杨秋池是为朝廷选秀才、管学校的官,在官场中并不算最为显赫的那种,可在百姓看来,却比那些阁老、尚书都要亲切。

杨秋池看到百姓渴慕的表情,又看了看已经老老实实站好的学童,赞了一句:“诗书之乡,人多锦绣!”

待杨秋池的话音落了片刻,陈鹏才道:“太·祖曾言:‘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昔成周之世,家有塾,党有庠,故民不知学,是以教行而风俗美。今京师、郡县皆有学,乡社之民可入社学,亦睹教化,全赖朝廷恩典。今日,我与督学大人到此,乃是鼓励百姓子弟向学。”

陈鹏开了个头,杨秋池道:“社学所设,效仿三代,有教无类。有社学,则王公子弟可入学,庶民百姓亦可入学。本官督学江西,在勤考绩、荐英才,不使学校荒废,不令贤良遗落乡野。众乡亲若有什么意见,尽可以对本官和陈知县提出。”

大家听得似懂非懂,只觉得鉴湖社学已经得到了朝廷的重视。至于意见,百姓多胆怯,自然不会提什么。社学的经费问题解决了,又得到督学和知县的重视,一些没有送孩子来此的百姓,在思考要不要把孩子送过来。

杨秋池和陈鹏又叫了几个百姓问话,这些百姓被问起,激动得手都不知道往哪放。解鉴的父亲也被杨秋池叫住问了两个问题。他不知道如何回答,只是跪在地上磕头,不断说:“谢大宗师恩典。”

杨秋池经人提醒才知道他是小童的父亲,又勉励了他一番。他又是一番磕头,让杨秋池和陈鹏忍不住善意地笑起来。解鉴在一旁看了,只觉得老父丢人,扭过头不去看他。

倒是其他百姓,羡慕得眼睛都冒光了。

文峰村曾氏家族的族长得到消息比较晚,赶过来又耗费了些时间,过来的时候看到其他学童都站在督学和知县面前,旁边还有县丞、主簿和一众乡绅,唯独肖平和曾芸芸远远地站在别处。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