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季府,季维承最终还是装作了什么都不知道的样子。
他不清楚季博平要找季博康说些什么,反正他现在只是一个六岁的孩子,什么也做不了。
即使他欺骗了李嫣然,让她开心一段时间,太子大军渡河这件事的消息迟早会送到京中来的,到时候大喜加大悲,更容易出事。
没想到他没有安慰李嫣然,李嫣然却先安慰了他。
“承儿,听郭夫子说你近日休息得不太好,是不是在想你二哥?你不用过于担心,太子领去的都是军中精锐,你二哥虽然年纪小,但是实力却不差,肯定没事的。
郭夫子的母亲这几日状态不太好,我让他回去看顾几天,这几天你就好好休息,不要想太多。”
如果李嫣然没有顶着一双黑眼圈,或许这些话会更有说服力。
若是季维承懂化妆这方面的话,他也能看出李嫣然脸上的妆容也没有过去那般精致,而是为了显得提神抹了厚厚的一层霜。
“我知道的。”季维承轻声回道。
“那这几日你就别老往书房钻了,让你三叔带你出去玩,或者同我一起出去也行。”
季博康不是在兵部就是在军中,这两个地方都不是小孩能随便去的。
季维常也早回了国子监,国子监平时除了休沐也没什么假期。
季维承更不可能跟家里的几个姑娘玩到一起去,再说,姑娘们也是有事做的,季静诗马上十一岁,开始跟家里请来的女官学习礼仪和管家,季静媛尚且不知情况,季静歌的刺绣也上了路程。
便只剩了两个选项。
李嫣然近日几乎都亲自去城门施粥,城外的流民数量越来越多,就连她也不敢离城门太远,她是知道这些流民的可怕的。
当初庆帝起义时,在行军的路上,她甚至看到过一群饿狠了的流民哄抢一具新鲜的尸体。
可是这些流民是她唯一可能获得消息的来源,为了第一时间获得消息,她不得不每天往这来,只是大多数人都不知太子领兵南下的事实。
若是自己的小儿子要跟着去的话,李嫣然准备把施粥的摊子再摆得离城门近一点,有什么事也方便让下人护着他进城。
季维承想了想:“三叔最近应该没什么空,我同您去吧。”
“好,那明日我让人叫你起床。”
因为近来流民增多的缘故,城门看守的士兵也多了起来。
去年大庆的南边情况并不是很好,水灾结束之后,不少人想要回到自己的家乡,可又有蝗灾的消息传来,仅剩不多的粮食都被蝗虫带走了,即便他们回去也没有赖以生存的食物,只能留在北边。
而朝廷先前是以以工代赈的方式救济他们的,可京中周边就这点事,就连附近的官道都被重新翻修了一遍,而灾民中更多的是老弱病残,可以做事的只在少数。
朝廷现在又要赈灾又顾打仗,忙得焦头烂额,国库日渐空虚,又不能不管已经到了面前的百姓。
若是把他们遣往别的行省,其中绝大多数都已经没办法承受长时间的赶路了,不到万不得已,他们不会使用这个方法的。
战争损失的人口数已经很大,要是再因为这个原因失去一部分,几年下来整个大庆都没几个人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朝廷不得不号召京中的各家轮流施粥,让这些百姓能有一口饭吃。
李嫣然因为想要第一时间获得消息的原因,几乎每天都会带人一起去施粥,若不是她的嫁妆每年都会给她带来不菲的银钱,季家也禁不起这么耗。
每逢灾年,粮食都是要涨价的。
你兑得再稀,本钱也还是在那里,前来施粥,吃粥的人却无法饱腹,李嫣然做不出这样的事。
城外的流民已经十分娴熟,在施粥的摊子来之前就已经排好了长长的队。
朝廷派人给他们在距离官道一里处的地方搭了暂时居住的棚子,虽然往往是几十个人挤一个地儿,但也比在外边风吹雨淋的舒服。
尽管京城外边的流民已经有这么多,秩序呈失控趋势,官道上每日来京的人数依旧不减,其间不乏有穿着褴褛之人,目的同那些流民一样。
“无路引不得入内!”
这几天季维承都跟着李嫣然到城门口来施粥,每次都待个半日左右。
为了以防万一,他们施粥的点就在城门边上离守成的士兵很近的地方,因着他们日日在这施粥,士兵们也不说什么,反而给他们行了方便。
所以入城口这边有什么动静,季维承他们听得清清楚楚。
“大……大人,我是来报信的。太……太子率军过了顾河,欲从后方对敌发起攻击,淮军以我们的性命相要挟,太子下令不攻,被淮军打退逃入了敌方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