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想可不得了,宋涯和周颖都出了房门,准备往前院去看看。谁知一出门,发现几个孩子也都出来了。大家都是一样的心情,陆言和陆语心里着急,大家都看在眼里,也都时刻关注着动静呢。
几人招呼着,一起往前院走着,才到半路,便和提前过来通报的宋嫂子碰上了。
果然是陆荣回来了!
只是他整个人比几个月前离开大连湖的时候黑了不少,也瘦了很多,但是精神奕奕的。
宋涯上下打量了他一圈,见到并没有受伤,便彻底放心了,心中的另一半大石也终于落了地。
陆言和陆语早已奔向陆荣,陆言还好,只是拉着陆荣的胳膊,颇为担忧地看着自家爹爹,而陆语早已扑在陆荣怀中,嗷嗷大哭起来,仿佛要把这几个月的担忧和焦虑全部哭出来。
宋涯对着陆荣点点头,便又朝外面走去,他听到了沈青山的声音。
沈宋两家共用一道院墙,门房也离得近,因此,陆荣一敲门,沈家那边也能听见。
这段日子以来众人一直都为陆荣挂着心,沈青山也一样。他也听到了敲门声,后面又听到了人说话的动静,便坐不住了,就起来出门看看,过来宋家这边问问情况。
一看果然是陆荣回来了,看他风尘仆仆的,这个点了还没吃晚饭,沈青山跟他打个招呼便回去了,省得耽误他休息。
知道陆荣一行人没吃晚饭,都饿坏了,周颖第一时间就让宋嫂子去厨房准备了。
这个时候就不讲究吃得丰盛与否了,饿到这个点,最简单也最快捷的便是一人两大碗热汤面,吃完以后,保准是肚子也饱了,身子也暖了。
陆荣吃面的时候,两个孩子一左一右坐在他身边看着,任陆荣怎么劝说也不去睡觉,唯恐睡一觉起来爹爹又不见了。
宋涯有心要问陆荣为何这么久才回来,可他看看两个孩子,再看看陆荣放下饭碗以后已经面露疲色,有什么事儿还是明日再说吧,眼下已经不早了,还是先休息为好。
陆语见她哥哥晚上能和爹爹一起睡觉,心里难过极了,她也不想跟爹爹分开。可没有这样的规矩,最后还是周颖和宋溪费了半天劲才把她劝回去了。
一夜无话,却也因着陆荣回来,陆言和陆语都缺席了沈家后院的早读。陆语比平时更早地起来,到陆荣的房间里守着,两个孩子都黏在陆荣身边,一步也不肯离开呢。
直到宋涯过来和陆荣说话,两个孩子才一步一回头地出去了。
对宋涯,陆荣自然是能说的说,但是关于密旨,关于这次出去的经过,不能说的,那是半句都不能提的。
宋涯本还想着不多聊了,让陆荣好好休息一天呢,谁知陆荣却要宋涯和沈青山今日都不要去书院了,他有事儿要说,且时间紧急,他准备明日启程回京。
“这么着急?我看你还没缓过来,不用再歇歇了吗?也不差这一两天的吧?”宋涯看陆荣实在瘦得厉害,不知道是受了多少雷呢,有些担心他会吃不消。
陆荣摆摆手,道:“不必,我有分寸,时间也拖不得了,这次出来过久,回京复命要紧。再说,如今已经是腊月了,回到京中只怕已是年关了。还有两个孩子跟着,家里还不知道如何担心挂念呢。”
陆荣没往大连湖送信,同样也没往京城家中送信。两个孩子从来没有离过家,陆荣的夫人和老母还不知道着急成什么样呢。
宋涯一想也是,便不再劝阻。他知道陆荣要叫沈青山一起,此必然是要说棉花和玉米之事,那么必然也需要思宁在场。因此不再耽搁,他便携了陆荣往沈家院子里而去。
待二人到了沈家时,沈青山正要出门,准备去书院,听宋涯二人说明了来意,沈青山便让狗子和年宝提前去一趟王家,跟王老先生说说,今日他和宋涯有事儿,就不去书院了,让王老先生看着安排人代他俩上课。
随后三人进了堂屋,沈青山又叫来了思宁,开始具体讨论棉花和玉米之事。
陆荣没有过多客套,直接开门见山地问思宁:“宁丫头,你有什么想法?”
思宁一头雾水,不知道陆荣这话是什么意思。
见思宁没明白自己的话,陆荣又说:“关于棉花和玉米的推广。这两样东西一个是你发现可以替代木棉取暖的,一个是你成功种出来,并且发现是一种粮食的。这两样东西随便一样拿出来,也足够一个人在史书上留下名姓了。所以你要想清楚,你是个什么想法呢?”
思宁这才明白陆荣的意思。
陆荣是打算回京以后,就把这两样作物上报朝廷了,只要证明他所说不假,那么不管多少,朝廷必然会给思宁这个发现和成功种植的人一些奖励的。
陆荣的意思是,让思宁考虑清楚,如果上报,是报思宁自己的名字,还是报沈青山的名字。
这件事情其实思宁早就考虑过,也跟沈青山和宋涯商量过。
在这个时代,人并不是越出名越好的,尤其是对女性来说,出名意味着要承受更多。更何况沈家只是一个普通家庭,连农民阶层都还没摆脱呢。
思宁并不想出名,也并不想拯救世界,她才没那么伟大。她做的所有的事情都是为了自己,为了让自己的生活更便利,更舒服,也为了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若是在这个过程中能对别人有所帮助,那就是意外之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