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是因为在设计之初奥洛伦文明的工程师并没有考虑与‘具备一定文明水平的外星人’相接触的情况那些机器人集群并没有意识到我们的进入。当然也有可能是机器人的程序里有写如何应对这种状况但是却没法及时的调出相关数据——毕竟磁带的缺点就在这儿了。”
“那些机器人的行动非常缓慢。以‘移动’来说。它们通常有三对足与一个轨道滑行装置。三对足都是用来扣住钢联上对应尺寸的孔洞的。它们每一步都会移动六足中的两只将这两只足扣入对应的结构后, 它们才会接着移动另外两只重复这一过程。它们每移动一步都需要花费八十秒左右。”
“这个不需要感官。它只会通过机械结构检测是否完成固定。以生物的角度来看这些小机器人相当于只拥有原始的触觉。”
“我们对这些小机器人进行了一系列的测试。同行的武者使用磁链兵器去干扰一台小机器人的移动过程。他将磁链兵器变形为薄而长的状态精确堵住钢结构上的一对孔洞导致小机器人无法将足插入固定。那一台机器人在来回尝试僵持了十三分钟之后进行重启, 然后又僵持了十三分钟再重启。这样子循环往复了一百次, 直到另外一台同样幸好的机器人从后面过来与它碰撞到一起。”
“‘碰撞’似乎成为了一个信号。两台小机器人的前侧与后侧分别弹出了数据接口对接。在进行了简单的交流之后后面来的那一台小机器人开始倒退。这个过程持续了约四个小时。我们在二者接触之前就将震动检测设备放置到它们身上。磁带转动的震动在它们对接期间很明显。某种信息交换在它们之中产生了。”
“通过无人机跟踪第二台小机器人我们找到了另一种规格的机器人。区别于前一种明显有工业制造倾向的工人机器人我们将之称作‘信使’。工人机器人与信使机器人碰撞之后再次传输数据。随后信使机器人继续朝着靠近核心区域的地方前进。”
“在靠近核心区域的地方我们见到了第三种特殊的机器人。它除了具有一定的移动能力之外就好像一台可以存储一千盘磁带的特殊存储设备。信使将一段信息传递给这一台指挥者。在经过了数十個小时的等待之后信使才在补充电源之后, 朝着第一台工人机器人的方向移动。”
“在信使机器人抵达之前第一台被困住的工人机器人就一直保持静默状态, 似乎在节省能源。一直到信使机器人抵达。通过碰撞, 机器人之间的接口再次翻开。这或许是通过某种机械结构实现的。信使与工人机器人对接之后, 它们用了六十五分钟来处理数据。紧接着工人机器人被卡主的那一双腿开始反复的试探。这个过程又花了六十五分钟。接着, 它们又花了十三分钟来进行数据的反溃”
“工人机器人跳过那一对孔洞, 继续向下行走。而信使机器人则沿着既定路线回到靠近指挥者的区域。它与另外一台同规格的信使机器人碰撞交换数据。第二台信使机器人沿着其他路线找到了另一种不同型号的维修者机器人。”
“惊人的是这些机器人似乎可以自己计算路径。维修者机器人并不需要沿着信使二号、信使一号走过的道路去抵达维修地点而是可以自己选择另一条路径。这个结果与我们计算机测算出的‘最优路径’相差不大。二十一世纪武祖团队从石碑代码之中解析并公开的寻路算法可以认为是正确的。这些机器人在极为简陋的条件下就达成了这一点。”
“维修机器人会检查孔洞的状况。这个时候我们撤回了磁链兵器。在察觉到对应的固定结构可以用来固定孔洞之后维修机器人很快返回与信使接触报告自己的结果。这个判定机制非常机械。似乎只要固定结构还能完成任务它们就不在意自己身上的维修工具是否使用过。”
“在这之后我们又做了一系列的实验。比如‘工人机器人意外滑落’之类的。这里是微重力环境重力几乎可以无视。所以意外失足之后这些机器人会花二十六分钟来反应再快速张开三对足。三对足只要勾住了任何一处钢梁它们都能快速固定住自己。”
“在与附近的其他机器人碰撞、交换信息之后它们就会立刻判断自己的位置。但是, 这种状况似乎也在建造者的预设之中。这些工人机器人会就地领取新的任务, 接替原本那个工人。而原本那个工人就会立刻返回。他与第一个同规格工人机器人相接触之后双方也会交换任务一方开始返回而另一方则接替对方原本的任务。一直到数据汇总到信使或是信使机器人带来的全新的任务之后。”
“而一台机器人频繁报错之后信使就会带来‘废弃’的指令。在该指令之下这台机器人会走向奧贡二号的底端或者放开六足在半空中尽可能蜷缩。有专门的机器人去回收这些废弃机器人身上的资源。”
“除了上述类别之外我们还能看到专门用于转运反应堆能源的电源机器人。不知道为什么。这个机器人系统居然没有铺设大量的电线。或许对于机器人来说‘检查一整个供电网络的故障节点’比‘重新制造一个移动电源机器人’更加复杂吧。也许外星人也没法在有限的存储空间里写下太过复杂的代码。”
“按照我们的估算这些机器人完成一轮检查与维修可能要花上数年的时间。最常预计需要十年。”
“而已奧贡二号搭载的资源量计算这套系统也运行不了多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