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这显然不是李凌希望进入的衙门,虽然徐沧在随后的翰林考中真就考进了翰林院——这也是他一直以来的夙愿——但李凌却拒绝了免试入翰林院的邀请,而是决定从后两者中做出一个选择。
第二条路便是入御史台,成为一名言官。这也是许多新科进士为官的极好选择,尤其是那些没有背景,又有着一腔热血的年轻人。因为言官御史要的就是你能针砭时弊,指出朝廷内外某些人的过错,只要你说得对,说得好,哪怕批驳的是朝中权贵,
都不必有半点负担——至少律令里是这么说的,毕竟言者无罪,哪怕说错了,都不带负责任的。
所以言官和翰林一样,也被视作文官中的清流,是无数新科进士趋之若鹜的首选。因为大家很清楚,这御史台更多只是一块跳板,只要在此闯出名声来,那用不了几年就能调往其他更好的衙门任官,然后以更快的速度向上升迁,身着朱紫,头顶梁冠也未必是梦。
当然,和翰林一样,言官也有其短处,那就是有着一定的危险性。虽然大越表面上总是强调言者无罪,但真当你因为一些弹劾言辞得罪某些朝中大佬,甚至当今天子后,必然是有可能付出代价的。而官场上的明枪暗箭可不是这些只有一腔热血的年轻人能提防的,到时候只要一个错处,那就是万劫不复的下场。
而更要命的是,言官的身份让他们很难真正做到独立于朝廷党争之外。很自然的,他们就会被一股股不同的势力所拉拢裹挟,成为那些高高在上的大人物们手中的刀剑,到最后卷入争斗,那就生死难料了。
李凌或许不是太清楚言官的这些弊端,但他确实对这些只知道耍嘴皮子,专门挑人错处的家伙没有半点好感。在他眼中,所谓的言官御史和后世某些“公知”没有任何区别,说就万事皆会,真到了要做的时候,却全抓了瞎,除了坏事,什么都不会。
所以这第二个选择也被他极其干脆地pass掉了。如此一来,就只剩下了第三条路可选——老老实实地在某处衙门里先观政数月,然后根据这几月的表现让该衙门上司决定是否留人任职,主动权却是完全出让给了别人。
这就是文官们口中的所谓务实的“浊流”了,是与前两条路的翰林和言官形成鲜明对比的一条更为艰难的道路。因为选择这条路的多半皆是在科举中成绩不出色者,或者索性就是三甲的同进士乃至等着铨选任官的举人,所以在自以为高人一等的清流眼中,走这一条路的官吏自然就成了浊流。
既是浊流,脏活累活自然是免不了的,而一旦在办差时真出了什么差错,上司自然就会把黑锅往下丢,最后倒霉的很可能就是那些个才入衙门观政的新科进士们了。别看你们上个月里风光无限,可一旦褪去这层新科进士的光环,真入了官场,那就什么都不是了,只能成为衙门里的最底层
当然,这一条路也不全是坏处,虽然有言道官场之上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但是,也有一定的几率会是做对之后有功可领,从而一飞冲天!不过这一概率比之最后背上黑锅,黯然收场还是要大许多的。
所以,当李凌这个万众瞩目的新科探花毅然决然地选择第三条路,并告诉吏部文选司官员自己的决定后,那位员外郎着实愣怔了好一会儿,方才有所反应。在又一次问了他一遍,依然得到同样答案后,这位吏部官员才在打量了他一番后,把两处衙门的观政缺额说了出来,让李凌自行挑选——刑部和户部。
这对李凌来说自然不存在任何的疑问了,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说,他都不可能选择前者,没有半点迟疑,就提出自己愿意往户部观政。
由此,两日之后的今天,李凌赶往户部衙门,开始自己官员生涯的第一次到任,虽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现在的他还不是正式的户部官员,但他相信,自己必然会在这个于朝廷,于国家,于天下百姓来说都举足轻重的重要衙门里做出一番事业来。
至少在来到户部衙门大门前,他心里依然是这么认为的。
辰时三刻,日上三竿,李凌终于来到了这座古朴肃穆,叫人一见就不觉心生敬畏的六部衙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