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是一个很美的城市。
如果说涿鹿是一座皇城的话,那么良渚就是一座玉城。
涿鹿颁布了原初的条约,作为和天下百姓相互约定,施政待民的参照。
而在这里,玉成为了一种象征,财富的象征,阶级的象征。
这种象征被称为“礼”。
这几乎是必然的问题,就像是涿鹿里的长老和平民那样,在良渚则是根据土地的占有度和剩余农产品储藏量决定。
苍玄说过,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性,不论如何,阶级的产生都代表着该社会出现了足够的生产能力,以至于能够产生剩余的产品。
苍玄从不会用前文明的知识和习惯来看待这个初生的文明有怎样的弊端。她明白这是文明成长该有的坎坷,奴隶,贵族,这些都是文明进程的产物。
尽管丹朱和赤鸢有些不忍,也被苍玄和即墨说服,无奈地接受了这文明的必要过程。
所以,在这座良渚中,这些万年前的幸存者就像是过路的芸芸众生,悄悄融入了这座城市。
夜晚的泥路两侧,坐落着一排排的小屋,芦苇蜡灯扎在小竹竿上,插在每家每户的门口,既照亮了家门,也光染了路。
“芦苇扎的,裹上沾了油的布,能亮两个时辰呢。”
老妇忽然笑了,声音带着老年人特有的迟缓,应该是发现了赤鸢一直在看这些灯,怕她不明白,便出言解释了。
其实老妇在生物学的角度而言不算太老,大约五十岁,可是在这个连医疗都还没整理出其基本理念的时代,五十岁已经是个相当稀有的年岁了。
“啊,我们那里用的是油灯,和这个不一样。”
赤鸢顺着老妇的话接了下去,似乎真的不懂一样。
“油灯?那是什么?”
“就是摆在家里的小碟子,里面撮一些动物的毛,再加些油脂,只不过屋外没有这样的草灯照明。”
老妇似乎有些惊讶:
“那你们怎么回家?”
这个问题有些出乎意料,赤鸢都转不过来弯,她都没法理解,灯和回家有什么关系。
老妇似乎有些急,她指着那些归家的人,指着那些立在门口的草灯:
“没有指路的灯,又怎么回家呢?”
老妇的急切让赤鸢一瞬间有些愣神。
原来,灯,是为了指引回家的路啊。
嘴角不由得弯起,赤鸢的微笑带着一点感动。
这实在是一个温柔的习俗。
“不,我们回家不需要灯。”
在老妇的疑惑和担心前,赤鸢的话语透着回忆和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