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象升很累身心疲惫。
不管是原有历史还是这一个时空今年都有是否议和的大争论。
但战和之争在清军抵达北京时就实质上已经结束。
兵临城下还议和个鬼啊?
满朝君臣再怎么智障也不会幻想满清打到北京还能议和。
历史上卢象升、杨嗣昌、高起潜的矛盾核心并非《明史》所写的主战与主和而是战略方针完全不同!
卢象升属于“主战派”主动作战伺机歼敌。
高起潜属于“避战派”囤积重兵消极防守。
杨嗣昌属于“稳战派”分兵守城切忌浪战。
杨嗣昌和高起潜都指望满清抢完就走。唯一的区别是高起潜完全不敢打杨嗣昌在十足把握之下愿意打。
为了阻止卢象升冒进浪战杨嗣昌甚至故意拖延粮草供给。
“督师粮草快不够了!”
“再派人回去请粮。”
卢象升不但在跟满清作战还在跟身边的文官武将作战。
即便杨嗣昌调离北京情况依旧无法改变。
因为高起潜不愿打野战卢象升麾下将领也不愿打野战。于是前者克扣粮草后者阳奉阴违以此来逼迫卢象升不要乱跑。
像王朴这种将领统兵八千关键时刻很可能不战而退。
对于边镇武将来说即便整个北直隶被抢光了只要不被满清打下北京即可。百姓被烧杀抢掠这事儿与他们无关他们只想保住自己的部队。
保住了部队就算大败而归皇帝都不敢从重处罚。
失去了部队就算大获全胜也有可能莫名其妙丢官下狱。
既如此为何要主动寻求野战?
远隔两三百里跟着等满清抢完离开他们再“收复”失地不好吗?
卢象升正在巡视军营突然有一处闹腾起来。他连忙骑马过去半路碰到报信的立即问道:“出了何事?”
“督师李重镇部闹饷说已经两个月没发饷了。最近还在减餐都抱怨吃不饱。”报信者说。
卢象升无奈叹息骑马过去安抚闹饷士卒。
他手持尚方宝剑总督天下勤王兵马。可高起潜却是总监监督天下兵马杨嗣昌不在北京粮草全被高起潜控制。
如果卢象升真被害死绝不可能是被一两人陷害。
而是负责带兵的文官武将都要害他只有卢象升死了大家才不用打硬仗。只有卢象升死了才能安心守城等着满清自己离开!
“报!!!!!”
卢象升刚把闹饷士卒安抚住突然有探子来报:“督师鞑奴围困巨鹿巨鹿知县派人求援!”
“再探!”
卢象升召集众将议事说道:“奴军就在巨鹿城外明日开拔南下!高监军(高起潜)的大军在临清我已派人请他合兵杀敌!”
“此必鞑奴围城打援的诱敌之策不可轻举妄动。”王朴说道。
李重镇则说:“皇帝还不差饿兵士卒缺粮缺饷士气低迷不给足粮饷哪能打仗?”
李国柱叹息道:“等高监军的部队合兵再说吧。”
虎大威和其他将领低头不语显然也不同意救援巨鹿。
卢象升手握尚方宝剑对这些将领毫无办法。
因为武将们说得都对满清肯定在围城打援。而且皇帝不差饿兵不给足粮饷的话士卒很可能爆发兵变。
强行下令进攻或者杀人立威立即就会有兵变发生!
卢象升只能作罢一边等着粮草一边等着高起潜过来合兵。
关于粮草短缺还真不全是高起潜故意刁难。
满清沿途大肆破坏官兵无法就地征粮只能从北京运过来。他们撵着满清南下粮道越拖越长都已经快到山东地界了。
本就不多的粮草高起潜自然先补给自己剩下的零碎再扔给卢象升。
卢象升就这么一直等着粮草好歹等来少许高起潜却在龟速行军。临清与巨鹿只有百余里而且沿途都比较平坦高起潜的四万大军足足走了十天。
双方通过信使联络约好南北夹击清军。
高起潜扎营不动想让卢象升先打一场。卢象升若胜他就乘胜追击;卢象升若败他就退守临清。
卢象升信心满满准备合击谁知麾下将领全都不动。
那些家伙再次撺掇士兵闹饷而且是宣大各部一起闹。不把粮饷给足坚决不肯前进。
卢象升大怒祭出尚方宝剑接连斩杀二十多个闹事军官。
高级武将他不敢杀低级军官却无所谓。
终于整顿两日全军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