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二十四日,以梁善济为首的太原官绅代表又到石家庄欢迎张锡銮。
一九一二年一月六日,第三镇第五混成协协统卢永祥率步兵第一标王丞斌部等进占太原。一月十日,张锡銮也由石家庄到达太原。
看到直隶革命党的活动有所减弱,特别是拿下太原后,袁世凯总算松了口气。后方有所稳定了,他总算可以抽出主要精力张罗南北议和了。
十二月三日,南方脱离清廷各省的代表在武昌开会,通过了《临时**组织大纲》。由此以南京为中心的南方革命党人正式组织起来,同意与北方进行正式谈判。
十二月七日,清廷任命袁世凯为议和全权大臣,袁即日派唐绍仪为全权代表南下。
九日,南方十一省革命军政.府公推伍廷芳为总代表。
唐绍仪于十日抵汉口,由英国代表理事陪同渡江到武昌会晤黎元洪。双方商定把和谈地点定在上海,十七日唐绍仪至上海。
“南北议和”的具体地点经商议设在上海英租界南京路工部局的市政厅,和谈的时间开始于一九一一年十二月十八日。
南北双方的伍廷芳和唐绍仪二人是广东老乡,也曾是在外务部共事过的老朋友老同事。
唐绍仪、字少川,广东省香山县人,二十世纪初我国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袁世凯的金兰兄弟、高级幕僚。曾先后任辽宁巡抚、清廷总理总办、邮传大臣、山东大学校长、北洋大学(现天津大学)校长等职务、后来曾出任中华民国首任内阁总理。
伍廷芳、字文爵,广东省新会县人。同样是清末民初时期著名的外交家、法学家,中国近代的第一位法学博士,著名律师,也曾是**立法局第一位华人议员。
十二月十八日,“南北议和”正式开始,在第一次会议上南北双方讨论了各省战场的停战问题,
在这一点上双方很快达成一致,决定停战,第一次会议气氛融洽、成果显著。
十二月二十日,“南北议和”的第二次会议讨论了今后国家的国体问题,南方代表团伍廷芳的观点很鲜明——承认共和、取消帝制。
北方代表团唐绍仪本人是赞成共和的,但他不是代表个人,而是代表清廷,只能按着出发时袁世凯交待的口径,坚持君主立宪。
虽然唐绍仪也委婉的表示如果让袁世凯出任总统,想办法让清帝退位也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伍廷芳则坚称,南方是为共和而高举革命大旗的,共和是谈所有问题的基本点。在没有完全达成一致的情况下,第二次会谈只能结束。
南北议和牵动着方方面面,方方面面也都在登台表演
十二月二十日,也就是议和开始后的第三天,英、美、日、俄、德、法六国驻沪总领事向双方代表分别提出相同照会:“中国目前斗争之继续存在,不惟足使中国本身抑且足使外人生命财产遭受严重危险。”因此各国**“有义务非正式唤起双方代表注意尽速成立和解,停止现行冲突之必要”。
战乱会使列强的在华利益受损,这显然是他们不愿见到的。表面上对谈判的双方不偏不倚,但总的说来他们是倾向于袁世凯的,此举主要是给革命党方面施加压力。
南北双方的代表刚刚坐到了一起,议和就遭遇到了清廷部分皇室人员的强烈反对。
喊得最凶的是以溥伟、良弼等贵族子弟,他们竭力主张集结效忠清**的军队,前去和南方革命军决一死战,其中尤以恭亲王溥伟最为激进。
爱新觉罗?溥伟一八八零年出生于京城顺天府,是第一代恭亲王奕訢的后裔,在光绪二十六年承袭王爵。
溥伟在慈禧太后在位的时候很得慈禧的欢心,慈禧不止一次地说过:“溥伟最亲,可引以为助。”因此使溥伟受到了清廷的重用。
慈禧太后死后,溥伟对袁世凯手握大权十分不满,曾和摄政王载沣一起密谋诛杀袁世凯,但是后来没有成功。在袁世凯复出的过程中,他曾极力地加以阻挠。
这些人的反对,也给“南北议和”带来一定的干扰和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