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多文学
  1. 多多文学
  2. 耽美小说
  3. 大明第一臣
  4. 第七百八十二章 朱棣,肥得很!
设置

第七百八十二章 朱棣,肥得很!(1 / 2)


张庶宁和胡俨到了北平很容易就找到了张希孟的住处自己儿子带着同学来了张希孟心情大好还给他们准备了几道菜算是接风洗尘。

胡俨在济民学堂也是优秀学生张希孟当初对他的印象也相当不错。

“怎么样毕业之后有什么打算?”张希孟笑呵呵问道随手还给胡俨夹了一筷子软烂的鹿筋。

胡俨慌忙道谢随后道:“太师学生想研究一下北平的发展从而总结一些规律。说实话现在学生也闹不明白北平到底是穷还是富到底是好还是坏?”

张希孟笑容可掬“这个该怎么评价我也说不好。别说评价一个地方的好坏就算是评价一个人也很难一下子论断清楚。假如你能发明出一个大家伙公认的标准你就是学问大家就能成就一派学说。”

胡俨微微一怔连忙道:“学生可没有那么大的野心学生也就是想解答心中疑惑而已。”

此时张庶宁却道:“师兄父亲说的有理啊!过去咱们怎么衡量一个国家的好坏?物阜民丰百姓鼓腹讴歌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父慈子孝风清弊绝黄发垂髫怡然自乐。那就是三代之治了。”

胡俨略思忖就道:“过去儒家治天下有太多着眼民风道德的标准。比如贞洁烈妇的数量比如每年处死的人数……我觉得这些还都能商榷一二。最根本的应该是两样一为产出一为所得!也就是说能拿出多少物资百姓又能得到多少!”

“生产和消费!”张希孟笑着总结道:“胡俨你的意思是这个吗?”

胡俨思忖少许连忙道:“多谢太师指点还真是一语中的。”

张希孟含笑道:“一个家庭能收入多少需要支出多少量入为出才是长久之道。虽然我反对把国等于扩大的家但是在这件事上我还是很赞同以此类比的。能产出多少每个人分到多少又有多少能用来生存……只要把这些简单的事情理清楚治国的时候也就一目了然了。”

胡俨连连赞叹“太师总是一针见血想来学生所想的东西太师早就想到了学生真是班门弄斧。”

“不不是!”张希孟直接道:“你这话就错了其实这些东西在古籍当中所在多有。算不得什么新鲜事。但是虽然有类似的表述可我们还是一头雾水。问题就是没有把这个事情讲清楚说明白。譬如说赵宋在修订宋史食货志的时候就遇到了麻烦而且是很大的麻烦。有许多人都说宋代国库岁入极高是历代巅峰故此就得出宋代极为富庶的结论。尤其是看那些关于东京繁华的记录更是把大宋吹上了天。”

胡俨也忍不住发笑这事情他在学堂也遇到过还发生过激烈的辩论。

甚至有人依据一些笔记小说说赵宋多么繁华多么了不起。只怕大明再有一百年也赶不上宋代。

但是稍微推究一下就会发现这事情根本不靠谱。

这些笔记大约都是文人士大夫记录的他们是受到偏爱的普遍有钱……又到了汇集天下财富的东京汴梁花钱享受自不必说。

可是在感叹他们的好日子之余是否想过那些给他们提供便利的车夫厨娘小厮甚至是青楼的姑娘……这些人到底如何呢?

又有谁站在他们的角度上留下一份笔记记录他们的生活呢?

貌似还没有。

其实这事情也不是无从下手……只要能算出几项基本的数据就能得到一个直观的结论。

比如历朝历代亩产多少粮食分配到人头上又有多少?分配是否平均?

不过就在这些数据上面也时常会出现严重偏差。

比如有些专家根据史料的某一条记载得出亩产两石甚至四石的荒唐结论最后推出大宋朝人均粮食一千四百多斤的惊世骇俗成果简直可以让人笑掉大牙。

在没有农业技术颠覆性突破的情况下粮食的亩产并不高。当然不排除有亩产两石甚至更多的情况但这个绝对不能当做平均值更不能天真以为年年都这样。

因为土壤肥力不是一成不变的连续耕种之后必须要休耕。还有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靠天吃饭气候也是不断变化的。

也不用说别的仅仅是旱涝变化就足以严重影响粮食亩产……如果某一年高温持续几十天都能把庄稼晒死这一季就要减产绝收。

如果不考虑这种情况就直接计算平均数值那就是脑壳坏掉了。

而根据张希孟多年的观察如果能保证灌溉的情况十年平均亩产能稳定在一石五左右如果没有灌溉平均下来一年可能连一石都没有。

这就是历代的大概情况几乎没有例外。

宋代的精耕细作水平或许更高一些但是宋代农田有限土地肥力流失亩产究竟有多高还真不好说。

反正你要说大宋能比唐朝还厉害未免胡说八道了。

胡俨和张希孟聊这些事情倒不是为了单纯黑宋朝只是想探讨出一个评价标准。

以现在的北平为例折腾了这么多年到底和中原其他地方比起来有什么进步?应该用什么标准衡量?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